苏轼写字不择纸?
读清人杨宾的《大瓢偶笔》有一则:“东坡作书与宗人镕,曰:‘不得五百千,勿以予人。’又书赫蹄纸,曰:‘后五百年,当成百金之直。’……”
文中“赫蹄纸”相当有名。
据《纸谱》三·《杂说》:“庾阐,字仲初,造《扬都赋》成,其文伟丽。时人相传争写,为之纸贵。汉成帝赵婕妤妒。后宫有儿生八九日,客持诏记封绿小箧与狱中妇人,发箧里有药二枚,赫蹄书曰:‘告伟能努力饮此药。’孟康曰:‘赫蹄,染黄素令赤而书之,若今黄纸也。’刘展曰:‘赫音阋,兄弟阋于墙。’应劭曰:‘赫蹄,薄小纸也。’互有所说。”
又据《安徽文房四宝史》,知:“简牍只流行了一个时期,便逐渐为蚕丝织成的‘帛’所代替。因此战国时期‘竹木简’和‘帛’就同时并用。由于简牍太重,缣帛价太贵,后来终于发明了代替‘缣帛’与‘竹木简’的纸——‘赫蹄’。”
“赫蹄纸”是苏轼宋代当时的一种低劣的粗纸。相当于上个世纪中叶中国有地方上茅房用的小作坊制作的草纸。比现在练字用竹制作的毛边纸要更糙的一种最最费墨的纸。
上文记苏轼用这种纸弄成了书法作品。自称过五百年能值“千金”。
现在看来,苏轼真有先见之明:过了千年能值亿金。
当然。
苏轼写字也用过同时最时髦的“澄心堂纸”。
“澄心堂纸”的名气比我们现在多数人写字人买不起的“红星”牌宣纸要足足大上百倍千倍万倍……
“澄心堂纸”因南唐“澄心堂”出品而得名。正儿八经的宫廷御纸。据说是南唐后主李煜御制,此纸“坚滑如玉,细薄光润,如冰如茧”,只有李后主自己用或与和他亲近的大臣才有可能用得上。纸一出品立马被当时专家组评为文房一宝,定为中国造纸史上最好的纸。
稍晚宋朝与苏轼同代的书法家蔡襄特别写《澄心堂帖》,为澄心堂纸打广告。据说欧阳修为了蔡襄能愉快地给他写作品特地送蔡澄心堂纸当礼物。
蔡襄《澄心堂帖》
又据说:南唐被宋灭了以后,澄心堂纸制作工艺就失传了,宋代反复仿制,但比真纸差得没边儿。真正的澄心堂纸存世用一张少一张。
到了明朝,一品大官加书画家董其昌得到澄心堂纸(应该是宋仿制品),他竟然说:“此纸不敢书。”
苏轼活得潇洒,自称五百年后糙纸写来的作品能值百金,无价的澄心堂纸他写来也比别人敞亮。请看他用澄心堂纸写的《杜甫堂成诗卷》(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)。
苏轼书《杜甫堂成诗卷》(部分)